傷寒論註

 
 
 
 
 

 

 

 

 

 

 

 

 

 

 

 

 

 

 

 

   

傷寒論註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篇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註〕:
  傷寒汗出表解之後,餘邪轉屬陽明,心下痞滿硬痛,不大便者,必其人胃素燥熱,因而成實,攻之可也。
  今其人平素胃虛,兼脅下有水氣,即不誤下,而餘熱亦乘虛入裏,以致胃中不和,穀氣不化,故心下痞硬,乾噫食臭也。水氣不行,故腹中雷鳴下利也。主之以生薑瀉心湯者,其意重在散水氣之虛痞耳。

〔集註〕:
  喻昌曰:篇中論結胸及痞之根源,云胃中空虛。此云胃中不和。以其未經誤下而致空虛耳,故但言不和也,然不和已足成痞,胃氣所關之鉅,固若此哉。
  程知曰:此為汗後,未經誤下,心中痞硬,水飲摶聚者,立治法也。外邪雖解,然必胃氣通和,始得脫然無恙。汗出解後,胃中不和,飲食摶結,故心中痞硬;中焦不能消穀,故乾噫食臭;土弱不能制水,故脅下有水氣旁流。腹中雷鳴者,摶擊有聲,下利而清濁不分也。故於瀉心湯內,君生薑以散之。法用再煮,取其熟而和胃也。
  程應旄曰:汗多亡陽,人皆知之矣。然人身之陽,部分各有所主..
1.有衛外之陽,為周身榮衛之主,此陽虛,遂有汗漏不止、惡寒、身疼痛之證。
2.有腎中之陽,為下焦真元之主,此陽虛,遂有發熱眩悸,身瞤動欲擗地之證。
3.有膻中之陽,為下焦心氣之主,此陽虛,遂有叉手冒心,耳聾及

奔豚之證。
4.有胃中之陽,為中焦水穀化生之主,此陽虛,遂有腹脹滿,胃中不和,而成心下痞之證。雖皆從發汗後所得,然救誤者,須觀其脈證,知犯何逆,以法治之,不得以汗多亡陽一語,混同漫及之也。
 

 
 
 

中醫藥實務講堂
梁永達中醫師 校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