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註

 
 
 
 
 

 

 

 

 

 

 

 

 

 

 

 

 

 

 

 

   

傷寒論註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裏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註〕: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急下之,宜大承氣湯者,乃因熱勢甚速,消灼腎水,津液不能到咽,故不必待其有可下之證而急下之,是下其熱以救將絕之水;緩則腎水乾竭,陽必無依,躁冒自焚而死也。
  目中不了了而睛和者,陰證也;睛不和者,陽證也。今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晴不和者,是腎水為胃陽所竭,水既不能制火,則火上薰於目,而眸子朦朧,為之不了了也。此熱結神昏之漸,危惡之候也。雖外無陽證,惟身微熱,內無滿痛,祇大便難,亦為熱實,故曰此為實也,急以大承氣湯下之,瀉陽救陰,以全未竭之水可也。睛不和者,謂睛不活動也。

〔集註〕:
  方有執曰:了了,猶瞭瞭也。素問曰: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靈樞曰:足陽明之脈,上循咽出於口,還繫目系,合於陽明也。又曰:足陽明之筋,其支者,上頸上俠口合於頄,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所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知胃實也。急下者,任脈循面入目,督脈上繫兩目中央,諸脈皆屬於目,而人之精神注焉,是以宜急下也。
  喻昌曰:少陰有急下三法,以救腎水。一本經水竭。一木邪涌水。一土邪凌水。陽明亦有急下三法,以救津液。一汗多津越於外。一腹滿津結於內。一目睛不慧,津枯於中。合兩經下法,以觀病情生理,如身在冰壺,腹飲上池矣。
  張錫駒曰:陽火亢極,陰水欲枯,故使目中不了了而睛不和,急下之,所以抑亢極之陽火,而救垂絕之陰水也。
  魏荔彤曰:陽明燥屎應下,胃實應下,俱詳考其脈證矣。乃有表裏無他證,獨於陽明胃脈所發見端倪處,體認其證。如傷寒六、七
日,太陽已罷,陽明已成,其目昏暗朦昧,若隔雲霧,而不了了明白者,此證名為睛不和也。陽明熱盛,循經絡而發其昏朦之象,以致睛失其光,此內熱盛而為實,其機已兆,兼以便硬而難,身有微熱者,則胃實已真,故曰: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中醫藥實務講堂
梁永達中醫師 校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