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註

 
 
 
 
 

 

 

 

 

 

 

 

 

 

 

 

 

 

 

 

   

傷寒論註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中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鬱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按〕:
  王肯堂曰:「溫溫」當是「嗢嗢」。又云:「以嘔」之下當有闕文。

〔註〕: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曾經吐、下不解者。以極吐則虛其胸,邪熱乘虛入胸,故心下嗢嗢欲吐,而胸中痛也。極下則虛其裏,邪熱乘虛入裏,故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鬱微煩也。詢知先時若果經極吐下,則為在表之邪熱悉陷胸腹,而所見者,皆是裏證未和,故宜與調胃承氣湯下而和之。若不爾者,謂不因極吐、極下而有斯證,則又不可與是湯也。
  夫但欲嘔者,少陽也。胸中痛者,太陽也。微溏者,太陽少陽合病之利也。並無心中嗢嗢鬱鬱,腹滿煩熱等證,固不可與承氣湯矣。然此亦非柴胡證,故柴胡湯亦不可與也。須從太陽、少陽合病下利,若嘔者與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可也。

〔集註〕:
  方有執曰:胸中痛,邪在膈也。若曾極吐,則應有心下嗢嗢欲吐之狀,何也?以胃口已被吐傷,邪熱上摶於膈,故欲吐而不得吐也。腹微滿,鬱鬱微煩,邪在胃也。若曾極下,則應大便微溏,何也?以下則胃虛,邪雖實於胃,大便反不能結硬也。故曰: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言當蕩其熱以和其胃也。不爾,言未經極吐、下也。但欲嘔至末,申明上文之意。
  喻昌曰;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嗢嗢,欲吐而不吐,其人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鬱微煩者,此有二辨,若曾經大吐、大下者,表邪從吐解,且已入裏,可用調胃承氣之法。若未經極吐、下,但欲嘔不嘔,胸中痛,微溏者,是痛非吐所傷,溏非下所致,調胃之法不可用矣。
  程知曰:過經者,謂病過七、八日至十三日,經氣已週,猶不解也。豈惟十三日,且有二十餘日者矣!蓋過經不解,病必皆在陽經留連;若在陰經,則又豈能若是之持久耶,久持且不能,安望其生
乎?
  程應旄曰:大便溏則氣得下洩,腹不應滿,煩不應鬱鬱。今仍腹微滿,鬱鬱微煩,必胃有阻留,而下後仍不快暢也,病屬陽明證,反無陽明,而祇有少陽,其中必有所誤,故直窮其所以致證之由,而後可從證上認病。
 

 
 
 

中醫藥實務講堂
梁永達中醫師 校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