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註

 
 
 
 
 
   

傷寒論註 辨脈法篇

  陰陽相摶,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若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按〕:
  素問曰:陽加於陰謂之汗,陽加於陽,豈有汗出之理?陽動則「汗出」二字,當是「發熱」二字。陰動則「發熱」二字,當是「汗出」二字。

〔註〕:
  動者,躁動也,謂陰陽互相鼓擊而不寧也。動,陽脈也。寸為陽,陽乘擊於陽,故陽動發熱也。尺為陰,陰乘擊於陰,故陰動汗出也。關界乎陰陽,則陰陽互相乘擊,故發熱汗出同見也。此為動而有力,陽盛之候,若按之不鼓,是為陽衰之診,則必形冷而不發熱,汗出而必惡寒,非摶擊陽盛之動,乃擾亂陽虛之動也。由三焦之陽氣傷,則不能外溫肉分,故有是證也。動脈之狀,頗似數脈,惟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故名曰動也。厥厥者,謂似有根之搖動,動而不移,非若滑脈之流動,動而不居也。

〔集註〕:
  方有執曰:陰陽相摶之陰陽,以二氣言;陽動陰動之陰陽,以部位言。下言動脈之定位與其形狀。厥厥,舉發貌。
  程知曰:陽升陰降,交通上下,往來於尺、寸之間,則沖和安靜;惟陽欲升,而陰不足以和之使降,則兩相摶擊,其脈必數,而厥厥搖動見於關上也。  

 
 
 

中醫藥實務講堂
梁永達中醫師 校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