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

 
 
 
 
   

 

 

 

 

 

 

 

 

   

醫宗金鑑之  金匱要略註  痙濕暍病脈證并治第二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沈而細者,此名濕痺。
  濕痺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註〕:
  此承上條互詳其義。
  謂濕家身痛不可發汗,當有利小便之法也。太陽病,一身關節煩疼,若脈浮細者,濕在外也,當汗之。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脈沈細者,濕在內也,當利之。今濕氣淫於內外,故關節煩疼,著而不行,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此名濕痺。雖有身痛,其脈不浮細,故不可發汗。設脈沈細,故但當利小便。若小便利,濡瀉止,痺不愈,身仍疼痛,汗之可也。

〔集註〕: 
  趙良曰:痺,痛也。因其關節煩疼,脈沈而細,則名曰濕痺也。經云:濕勝則濡瀉。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是濕氣內勝也,但當先利小便,以瀉腹中濕氣。故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設小便已利,而關節之痺不去,又必自表治之。
  李彣曰:太陽經行身之表,外邪皆得傷之,故亦受濕氣也。關節疼痛者,濕留關節也。濕氣鬱蒸而生熱,故煩也。經云:沈潛水畜
。沈細為內濕脈。痺者,閉塞不通之謂,即《內經》濕氣勝者為著痺之意。今小便不利,是濕盛於內也,即《內經》濕勝則濡泄也。利小便則濕去,而瀉煩止矣。

 
 
 

中醫藥實務講堂
梁永達中醫師 校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