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

 
 
 
 
   

 

 

 

 

 

 

 

 

   

醫宗金鑑之  金匱要略註  痙濕暍病脈證并治第二

  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其汗,則惡寒甚;加溫鍼,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註〕:
  此承上文互詳證脈,不可妄行汗、下也。
  中暍本有汗,若發熱無汗,身重疼痛者,雖證似傷寒,然見弦細芤遲虛脈,則非傷寒也。且有小便已灑灑然、惡寒毛聳之狀,皆太陽膀胱表氣,為暑所傷而畏也。手足逆冷者,暑傷氣,氣不能達四肢,則寒也。小有勞,身即發熱,口開,前板齒燥者,勞則動熱,暑熱益烈,傷陰液也。此皆中暍危證。若以發熱無汗,惡寒身痛,誤為傷寒之表,妄行發汗,則表氣愈虛,惡寒更甚也。若以手足逆冷,誤為陽虛,妄加溫鍼,則暑邪愈盛,發熱更熾也。若以壯熱齒乾,誤為胃火,而數下之,則水源竭澀,尿淋窘甚也。凡此之證,皆中暍妄行汗、下、溫鍼致變,以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或人參湯調辰砂六一散亦可也。

〔集註〕: 
  程林曰:內經云:先夏至為病溫,後夏至為病暑。
又曰: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以其太陽受病與傷寒相似,亦令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也。經曰:寒傷形,暑傷氣。氣傷則氣消而脈虛弱,所以弦細芤遲也。小便已毛聳者,陽氣內陷,不能衛外,
手足亦逆冷也。勞動則擾乎陽,故熱甚,則口開,口開則前板齒燥也。發汗虛其陽,則惡寒甚;溫鍼動火邪,則發熱甚;下之亡津液,則淋甚也。

 
 
 

中醫藥實務講堂
梁永達中醫師 校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