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

 
 
 
 
   

 

 

 

 

 

 

 

 

   

醫宗金鑑之  金匱要略註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并治第三

  論曰: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默然,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欲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每溺時頭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時頭不痛者,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頭眩者,二十日愈。其證或未病而預見,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見者,各隨證治之。

〔註〕:
  百合,百瓣一蒂,如人百脈一宗,命名取治,皆此義也。百合病者,謂人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曰百脈即一脈也,猶言百體一體也,是蓋以周身言之也。周身之脈,分而言之曰百,合而言之曰一,故曰百脈一宗,若曰百合之病,總脈病也。脈者,謂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脈也。
  傷寒大病之後,餘熱未解,百脈未和,或平素多思不斷,情志不遂,或偶觸驚疑,卒臨景遇,因而形神俱病,故有如是之現證也。
  百脈周於身,脈病則身病,故身形如和不和,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也。百脈通於心,脈病則心病,故常默默也。如寒無寒,如熱無熱,似外感而非外感也。
意欲食,復不能食,或有美時,或聞食臭有不用時,似裏病而非裏病也。至脈數、口苦、小便赤者,是鬱結之熱雖侵裏,而其熱未甚也。
  方其初病之時,醫者不識,誤為表裏之病,以藥汗下之,故劇吐利也。雖劇吐利,不變諸逆,若有神靈,身形如前之和,而脈則比前微數,故其勢即不能遽進,不覺加甚,而亦不能速愈也。試以緩愈之期,約略言之,重者不過六十日,輕者不過二十日,輕重之間者,不過四十日可愈也。然愈必以每溺時頭痛不頭痛,惡風不惡風,快然不快然辨者,以經脈之邪,莫不由太陽而愈也。頭痛惡風,是其經之候也;溺時快然,是其府之徵也。
  其證或未病而預見者,其證指百合病等證言也。未病,言未病傷寒病也,猶言未病傷寒之前,而預先見百合欲食不食等證也。或病四、五日而出,謂已病傷寒之後,而始見百合病證也。預先見者,是先有情志不遂,偶觸驚疑而召病也,或病二十日,或一月纔見者,是因傷寒病後而纔見也,故曰:各隨證治之也。

〔集註〕: 
  李彣曰:活人書云:傷寒大病後,血氣未得平復,變成百合病,今由百脈一宗,悉致其病觀之,當是心、肺二經之病也。如行臥、飲食、寒熱等證,皆有莫可形容之狀,在《內經》解*病似之。觀篇中有如神靈者,豈非以心藏神,肺藏魄,人生神魄失守,斯有恍惚錯妄之情乎?又曰:《內經》云:凡傷於寒則為病熱,熱氣遺留不去,伏於脈中,則昏昏默默,凡行臥、飲食、寒熱,皆有一種虛煩不耐之像矣。
  沈明宗曰:若邪淫於胸中連及上脘,則意欲食,復不能食;走於肝腎,故常默默;流入脾胃,故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邪不在
胃,飲食或有美時;壅抑胃氣,則聞食臭;流於膽則口苦;流於膀胱,則便赤。以上諸證,非一齊並見,皆移易變動而見也。

 
 
 

中醫藥實務講堂
梁永達中醫師 校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