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

 
 
 
 
   

 

 

 

 

 

 

 

 

   

醫宗金鑑之  金匱要略註  瘧病脈證并治第四

  師曰: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下之差,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汗、鍼灸也,弦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

〔按〕:
  弦小緊者之「小」字,當是「沈」字,則有可下之理。弦緊者,當是「弦浮緊」,則有可發汗之理。弦浮大者,當是「弦滑大」,則有可吐之理。且不遺本文,瘧脈自弦之意。

〔註〕:
  瘧之為病,寒熱也。三陰三陽皆有之,因其邪伏藏於半表半裏之間,故屬少陽,脈自弦也。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謂發作之時,多熱為陽盛,多寒為陰盛也。
  夫傷寒少陽病,則有汗、吐、下三法之禁,而瘧亦屬少陽,何以有汗、吐、下三法之宜?是蓋瘧屬雜病,不可不知也。初發脈弦兼沈緊者,主乎裏也,可下之;兼遲者,主乎寒也,可溫之;兼浮緊者,主乎表也,可汗之;兼滑大者,主乎飲也,可吐之;兼數者,風發也,即風熱之謂也,可清之。若久發不止,則不可以此法治之,當以飲食撙節,調理消息止之。蓋初病以治邪為急,久病以養正為主也。其他:癉瘧,即《內經》所謂但熱不寒之癉瘧也;溫瘧,即《內經》所言,先傷於風,後傷於寒,熱多寒少之溫瘧也:牝瘧,即《內經》所言,先傷於寒,後傷於風,寒多熱少之寒瘧也。惟瘧母一證,經所未載,然論諸瘧,未有詳於《內經》者也,其文雖略有不同,必是脫簡,然所出治法,亦未有過於仲景者也。

〔集註〕:
  徐彬曰:自者,謂感有風寒,而脈惟自弦也。於是脈既有一定之象,而兼數為熱,兼遲為寒,此其大綱也。
  尤怡曰:瘧之舍固在半表半裏之間,而人之藏則有偏多偏少之異,故其病有熱多者,有寒多者,有裏多而可下者,有表多而可汗、可吐者,當各隨其脈而施治也。
  周揚俊曰:人之瘧證,由外邪之入,每伏於半表半裏,入而與陰爭則寒,出而與陽爭則熱,故寒熱往來。主少陽,謂兼他經證則有之,謂全不涉少陽,則無是理也。
  仲景曰:瘧脈自弦,正以脈之數、遲、小、緊、浮、大皆未可定,要必兼弦,弦為少陽脈也。夫邪犯少陽與衛氣併居,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故邪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內外相薄,是以
日作。若氣之舍深,內薄於陰,陽氣獨發,陰氣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也。然則偏陰多寒,偏陽多熱,其為癉、為溫、為牝,莫不自少陽而造其極,補偏救弊,必從少陽之界,使邪去而陰陽適,歸於和而後愈也。

 
 
 

中醫藥實務講堂
梁永達中醫師 校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