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

 
 
 
 
   

 

 

 

 

 

 

 

 

   

醫宗金鑑之  金匱要略註  五藏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

  師曰:熱在上焦者,因欬為肺痿;熱在中焦者,則為堅;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祕不通。大腸有寒者,多鶩溏;有熱者便腸垢。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痔。

〔註〕:
  熱在上焦者,篇中所謂肺痿吐涎沫也;熱在中焦者,篇中所謂腹滿堅痛也;熱在下焦者,篇中所謂小便淋瀝也。其外大腸有寒者,多清澈鶩溏,即下利溏瀉也。
  有熱者,便稠粘腸垢,即下利膿血也。小腸有寒者,下重便血,即結陰便血也。有熱者,熱流于大腸,蓄于肛門必病痔也。

〔集註〕: 
  徐彬曰:小腸為受盛之官,與心為表裏。丙,小腸也,挾火以濟陰,而陰不滯,挾氣以化血,而血歸經,有寒則氣不上通而下重,血無主氣而妄行矣。直腸者,大腸之頭也,門為肛,小腸有熱,則
大腸傳導其熱,而氣結於肛門故痔。痔者,滯其丙小腸之熱於此也。

 
 
 

中醫藥實務講堂
梁永達中醫師 校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