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

 
 
 
 
   

 

 

 

 

 

 

 

 

   

醫宗金鑑之  金匱要略註  痰飲欬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三

  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茯苓湯主之。

〔註〕:
  水停心下,中焦部也,中焦屬胃,故不止病悸、短氣,而亦病嘔也。病悸、短氣者,是水停胃外,從膈下而上干於胸也。病嘔者,是水停胃內,從胃中而上越於口也,然必先渴,飲水多而後作嘔者,方屬飲家嘔病也。主小半夏湯者,以止嘔也;加茯苓者,以飲水多而病嘔,故兼利水也。

〔集註〕: 
  魏荔彤曰:水停心下,阻隔正氣,不化生津液,上於胸咽故渴也。渴必飲水,水得水而愈恣其衝逆,所以先渴而後必嘔也。此屬飲家,當治其飲,不可以為渴家,治其渴也。治飲則用辛燥,治渴必用寒潤,大相徑庭,可不明其屬於何家,而妄治之乎?
  尤怡曰:先渴後嘔者,本無嘔病,因渴飲水,水多不下而反上逆也,故曰:此屬飲家。小半夏止嘔降逆,加茯苓去其停水。

 
 
 

中醫藥實務講堂
梁永達中醫師 校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