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

 
 
 
 
   

 

 

 

 

 

 

 

 

   

醫宗金鑑之  金匱要略註  痰飲欬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三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註〕:
  卒然嘔吐,雖然不渴而心下痞寒,是膈間有水凝結也。眩者,是水阻陽氣不升也;悸者,是水氣上干於心也。即不渴無新飲,而平日飲盛可知,則不必顧及津液,亦必加茯苓以利水,斯結可開而阻可通也。

〔集註〕:
  趙良曰: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陽氣必不宣散也。經云:以辛散之。半夏、生薑皆味辛,《本草》半夏可治膈上痰。心下堅、嘔逆、眩者,亦上焦陽氣虛不能升發,所以半夏、生薑並治之。悸則心受水凌,非半夏可獨治,必加茯苓去水,下腎逆以安神,神安則悸愈也。
  尤怡曰:飲氣逆於胃則嘔吐,滯於氣則心下痞,凌於心則悸,蔽於陽則眩,半夏、生薑,止嘔降逆,加茯苓去其水也。(半夏加茯苓湯方見前)

 
 
 

中醫藥實務講堂
梁永達中醫師 校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