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金鑑之 金匱要略註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五
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強則為癮疹,身體為痒,痒為泄風,久為痂癩;氣強則為水,難以俯仰。風氣相擊,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為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
〔按〕:
身體洪腫之「洪」字,當是「浮」字,「此為黃汗」四字,當是衍文。
〔註〕:
六脈俱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摶之病,若風強於氣,相摶為病,則偏於榮,故為隱疹,身體為痒,痒者肌虛,為風邪外薄故也,名曰泄風,即今之風燥瘡是也,故日久不愈,則或痂癩。痂癩,疥癬、癘癩之類是也。
若氣強於風,相摶為病,則偏於衛,故為水氣,難以俯仰,即今之支飲喘滿不得臥也。
若風氣兩相強擊為病,則為風水,故通身浮腫也。
以上諸證皆屬肌表,故當發汗,汗出乃愈也。風水無汗,當以越婢湯發汗,若汗出、惡風則為表陽虛,故加附子也。若不惡風,小便通利,非表陽有寒,乃上焦有寒也。上焦有寒,惟兼病水者,則其人口內必多生涎沫也。
〔集註〕:
尤怡曰:風,天之氣;氣,人之氣,是皆失其和者也。風濕相搏,風強則氣從風而浸淫肌體,故為癮疹;氣強則風從氣而鼓湧水液,故為水;風氣並強,兩相搏擊,而水液從之,則為風水。汗之 |
則風去而水行,故曰:汗出乃愈。若惡風者表虛也,不惡風而小便通利者,以上焦有寒不能約束津液,故其口多涎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