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

 
 
 
 
   

 

 

 

 

 

 

 

 

   

醫宗金鑑之  金匱要略註  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六

  師曰:病黃疸,發熱,煩喘,胸滿,口燥者,以病發時,火劫其汗,兩熱相得,然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一身盡發熱而黃,肚熱,熱在裏當下之。

〔註〕:
  此詳申黃疸誤用火汗之為病也。病疸者,濕熱也。今濕淫於內,則胸滿煩喘;熱淫於內,則發熱口燥。若病發時,復以火劫其汗,則為兩熱相合。蓋黃家所得,由濕得之,則一身必盡熱而身面即發黃也。今因火劫誤汗而發黃,雖有表熱,則不當汗也,但捫其肚熱,其熱在裏當下之,以去其熱也。

〔集註〕:
  程林曰:濕淫於內,則煩喘胸滿;熱淫於內,則發熱口燥;復以火迫劫其汗,反致兩熱相搏。殊不知黃家之病,必得之濕熱瘀於脾
土,故一身盡發熱而黃,正以明火劫之誤也。若肚有熱,則熱在腹,可下之以去其濕熱。

 
 
 

中醫藥實務講堂
梁永達中醫師 校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