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

 
 
 
 
   

 

 

 

 

 

 

 

 

   

醫宗金鑑之  金匱要略註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并治第十七

  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

〔註〕:
  嘔病後渴飲而不嘔,為胃氣和,此欲解也。因渴而後嘔,嘔而復渴,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之嘔,非嘔病也。

〔集註〕: 
  趙良曰:嘔則飲去,飲去則陽氣回,津液猶未布,故渴耳。雖渴,終以邪去正回而必解也。先渴卻嘔者,即前痰飲條中,小半夏茯苓湯之證也。
  程林曰:先嘔卻渴者,為嘔後而胃無津液,得水和之即愈;先渴卻嘔者,本渴而飲水,水停胃中作嘔也,故屬水飲。
  尤怡曰:嘔家必有停痰宿水。先嘔卻渴者,痰水已去,而胃氣將復也,故曰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因熱飲水過多,熱雖解而飲旋積也,此嘔因積飲所致,故曰此為飲家。

 
 
 

中醫藥實務講堂
梁永達中醫師 校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