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

 
 
 
 
   

 

 

 

 

 

 

 

 

   

醫宗金鑑之  金匱要略註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并治第十七

  問曰: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其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

〔按〕:
  問曰:「病人脈數」,至「胃中虛冷故也」等句,已詳傷寒論陽明篇內,錯簡在此,且與「脈弦者虛也」,文義不屬。

〔註〕:
  弦,飲脈也,非虛脈也,病吐者若見之,則為胃氣無餘也。胃氣無餘,肝邪乘之而見弦脈,故名曰虛也。詢其所以致弦之由,乃為寒在上,醫反下之,使胃氣盡而無餘,則不能消化水穀,致令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變為中寒胃反也。

〔集註〕:
  李彣曰: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此寒在上者,治當溫中始愈,反下之則愈虛寒而愈吐矣。

 
 
 

中醫藥實務講堂
梁永達中醫師 校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