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註

 
 
 
 
 

 

 

 

 

 

 

 

 

 

 

 

 

 

 

 

   

傷寒論註 辨太陰病脈證并治目錄

313. 辨太陰病脈證并治。
314.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315. 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趨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316.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317. 理中圓方。
318.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319.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方。
320.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裏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321. 下利清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
322.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裏,乃攻其表,溫裏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323.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324.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325.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326.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327.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太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328. 桂枝加芍藥湯方。桂枝加大黃湯方。
329. 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330.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繫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331. 太陰中風,四肢煩痛,陽微陰濇而長者,為欲愈。
332.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
   

 
 
 

中醫藥實務講堂
梁永達中醫師 校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