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註

 
 
 
 
 

 

 

 

 

 

 

 

 

 

 

 

 

 

 

 

   

傷寒論註 辨壞病脈證并治篇

466. 辨壞病脈證并治篇。
467.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鍼,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468.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沈緊者,與小柴胡湯。若已吐、下、發汗、溫鍼,讝語,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469. 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薰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讝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470. 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裏俱虛,陰陽氣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鍼,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471.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燥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讝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鍼者,四逆湯主之。
472. 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乾,兩脛拘急而讝語。師言半夜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乾,煩躁,陽明內結,讝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讝語,故知病可愈。
473. 陽旦湯方。甘草乾薑湯方。芍藥甘草湯方。
474. 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475.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沈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476. 麻黃升麻湯方。
477.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讝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478.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
479. 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痛,與禹餘糧丸。
480. 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目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481. 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
482. 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
483.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則便血。
484.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發汗則痙。
485. 太陽傷寒者,加溫鍼必驚也。燒鍼令其汗,鍼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先灸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
486. 桂枝加桂湯方。
487. 太陽病,以火薰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圊血,名為火邪。
488. 脈浮熱甚,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故咽燥而吐血。
489. 微數之脈,甚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
490. 榮氣微者,加燒鍼,則血留不行,更發熱而躁煩也。
491. 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痺,名火逆也。
492. 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譫語。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
493. 傷寒脈浮,醫以火逼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主之。
494.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方。
495. 火逆下之,因燒鍼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496.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
   

 
 
 

中醫藥實務講堂
梁永達中醫師 校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