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註
傷寒論註 辨痙濕暍病脈證并治篇
500.
辨痙濕暍病脈證并治篇。
501.
傷寒所致太陽病,痙、濕、暍,此三種,宜應別論,以為與傷寒相似,故此見之。
502.
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503.
太陽病,發熱,脈沈而細者,名曰痙。
504.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
505.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506.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507.
桂枝加葛根湯方。
508.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
509.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似薰黃。
510.
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511.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沈而細者,此名濕痺,濕痺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512.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口燥煩也。
513.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514.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
515.
問曰:風濕相摶,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516.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摶,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濇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
517.
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朮湯方。
518.
風濕相摶,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519.
甘草附子湯方。
520.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
521.
太陽中暍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鍼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522.
太陽中暍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亦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中醫藥實務講堂
梁永達中醫師 校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