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註

 
 
 
 
 

 

 

 

 

 

 

 

 

 

 

 

 

 

 

 

   

傷寒論註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目錄四

251. 食穀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252. 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253. 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攻其熱必噦。
254. 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
255. 趺陽脈浮,浮則為虛,浮虛相摶,故令氣,言胃氣虛竭也。脈滑則為噦,此為醫咎,責虛取實,守空迫血。脈浮,鼻中燥者,必衄血也。
256. 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摶,則為腸鳴,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摶,其人必
257. 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
258. 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者,重語也。
259. 傷寒四、五日,脈沈而喘滿。沈為在裏,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裏實,久則譫語。
260.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者,更莫復服。
261. 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者,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裏實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
262.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爾。宜大承氣湯下之。
263.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264. 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265. 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266. 發汗多,亡陽,譫語者,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榮衛,以通津液後自愈。
267.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部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268. 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摶,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269. 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欬,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欬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270.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欬,其人咽必痛;若不欬者,咽不痛。
271. 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蚘。
272.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
273. 脈浮而遲,表熱裏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
274. 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
 

 

   

 
 
 

中醫藥實務講堂
梁永達中醫師 校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