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

 
 
 
 
   

 

 

 

 

 

 

 

 

 

 

 

 

 

 

 

 

 

 

 

 

 

 

 

 

 

 

 

 

 

 

 

 

 

 

 

 

 

 

 

 

 

 

 

 

 

 

 

 

 

   

醫宗金鑑之  金匱要略註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并治第十七目錄

384.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并治第十七。
385. 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
386. 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
387. 諸嘔吐,穀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
388. 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
389. 豬苓散方。
390.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391. 小柴胡湯方。
392. 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393. 四逆湯方。
394. 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
395. 茱萸湯方。
396.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397. 半夏瀉心湯方。
398. 乾嘔吐逆,吐涎沫,半夏乾薑散主之。
399. 半夏乾薑散方。
400. 乾嘔吐涎沫,頭痛者,茱萸湯主之。
401. 乾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402.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403.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
404. 大黃甘草湯方。
405.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406.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生薑半夏湯主之。
407. 生薑半夏湯方。
408. 吐後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409. 文蛤湯方。
410. 問曰: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其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
411. 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虛,榮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
412. 趺陽脈浮而濇,浮則為虛,虛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濇,其病難治。
413. 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
414. 大半夏湯方。
415.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416. 茯苓澤瀉湯方。
417. 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418. 橘皮竹茹湯方。
419. 乾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
420. 橘皮湯方。
421. 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422. 夫六府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藏氣絕於內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423. 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424. 通脈四逆湯方。
425.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426. 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
427. 氣利,訶黎勒散主之。
428. 訶黎勒散方。
429. 若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令自愈;設脈緊,為未解。
430.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令自愈。
431. 下利,脈數而渴者,令自愈;設不差,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
432.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濇者,必圊膿血。
433.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434.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435. 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
436. 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437.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主之。
438. 小承氣湯方。
439. 下利,脈反弦,發熱身汗者,自愈。
440.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441.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442. 白頭翁湯方。
443. 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444. 桃花湯方。
445. 下利清穀,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446.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447.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裏,乃攻其表,溫裏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448. 桂枝湯方。
449.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
450. 梔子豉湯方。
451. 下利,肺痛,紫參湯主之。
452. 紫參湯方。

 
 
 

中醫藥實務講堂
梁永達中醫師 校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