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註

 
 
 
 
 

 

 

 

 

 

 

 

 

 

 

 

 

 

 

 

   

傷寒論註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篇目錄

144.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篇。
145.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肉瞤,此為逆也。
146.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147. 大青龍湯方。
148. 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而不可下也。
149.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甚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150. 太陽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胃中水竭,煩躁,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慄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
151.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152.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153.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154.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155. 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差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156.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157.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158.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159.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欬,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160. 小青龍湯方。
161. 傷寒,心中有水氣,欬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162. 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163.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燥,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沈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164. 乾薑附子湯方。
165.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166. 茯苓四逆湯方。
167. 太陽病,先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裏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裏未和,然後復下之。
168. 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若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169. 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也。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問曰: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脈大而浮,故知不戰汗出而解也。問曰: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脈自微,此以曾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無津液,此陽陰自和必自愈,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
170. 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也?答曰:此為欲解也,解以夜半。脈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脈數而解者,必能食也;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171.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
172. 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
173. 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
174.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中醫藥實務講堂
梁永達中醫師 校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