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類中風 傷風 痙病 破傷風 痺病 痿病 腳氣  
內傷  虛勞 勞瘵 自汗 失血 消渴 神病 癲癇 諸氣 
遺精 濁帶     痰飲 咳嗽 喘吼 腫脹 瘧疾 霍亂 
噎膈翻胃 嘔吐 泄瀉 痢疾 疸病 積聚 疝病 
頭痛眩暈 眼目 牙齒口舌 咽喉  肩背 心腹 
胸脅 腰痛 小便癃閉遺尿不禁 大便燥結

失血總括:

九竅一齊出血,名大衄。鼻出血,曰鼻衄。鼻出血如泉,曰腦衄。耳出血,曰耳衄。目出血,曰目衄。皮膚出血,曰肌衄。齒牙出血,曰齒衄,又名牙宣。此皆衄血隨所患處而命名也。若從口出則為內衄。內衄出血:

一涎嗽出於脾。

二唾出於腎。

三咯出於心。

四欬出於肺。

五嘔出於肝。

六吐出於胃。

七溺血,從精竅而出。

八淋血,從膀胱而出。

嘔吐之分,嘔則有上逆漉漉之聲;吐則無聲也。

失血死證:

失血身涼脈小則順。脈大而疾,身熱不能臥則凶。口鼻湧出血而不止,或血出如湧泉不止,甚內潰腐屍之氣,則命傾也。

失血治法:

凡失血之證,陽盛乘陰,則血為熱迫,血不能安於脈中而妄行氣分,不能回歸經脈也。若血病傷及於府者,則血滲入腸胃濁道,上從咽出,下從二便而出也。血病傷及於藏者,則血溢出胸中清道,上從喉出,下從精竅而出也。

夫血藏於藏內,行於脈中,軀殼之中不可得而見也,非有損傷,不能為病,而損傷之道有三。

一曰熱傷,宜以清熱為主。

一曰勞傷,宜以理損為主。

一曰努傷,初宜以破逐為主,久亦宜以理損為主也。

犀角地黃湯:熱傷一切失血之病,皆宜犀角地黃湯。若胸膈滿痛,是為瘀血,加桃仁、大黃。若吐血熱盛,加黃芩、黃連。因怒致吐血及嘔血者,加柴胡、炒梔。唾血,加元參、黃蘗、知母。咯血,加天冬、麥冬。嗽血,加知母、貝母。

加味救肺飲:勞傷吐血,嗽血加調鬱金末。

人參養榮湯:勞傷吐血,嗽血。若氣血虛弱,不見火象,宜加麥門冬。

芎歸飲:飽食用力,或因持重,努傷脈絡,失血湧吐。及嘔血,跌撲墮打,傷其脈絡,令人大吐者。其有瘀血者:或加大黃以下之。或加桃仁、紅花以破之。或加鬱金、黃酒以行之。

參地煎:凡因熱傷,衄吐血不已者,則熱已隨血減,然氣亦隨血亡也。氣虛甚者,當倍人參為君。血熱者,宜倍生地為君。時時煎服自止也。參地煎,即人參、生地黃也。

蘇子降氣湯:嗽血痰壅氣逆,形氣虛者。

瀉肺丸:嗽血痰黃積熱,形氣實者。惟大黃,形氣實者加之。若形氣虛者、或大便溏瀉,則減去不用。

保肺湯:肺癰吐膿血。初起,加防風。潰後,加生黃耆、人參。

牛膝四物湯:溺血則尿與血分出,溺血為精竅之病。每因忍精不泄,提氣採戰。或因老年竭慾而成。

八正散:淋血則尿與血同出而痛,淋血為尿竅之病。加木通、生地、鬱金治之。

珀珠散:溺血成塊,竅滯不利,莖中急疼欲死者。其方即琥珀末一錢,珍珠末五分,硃砂末五分,飛滑石六錢,甘草末一錢,合均,分三服。日三服,每服三錢,引用整木通去粗皮黃色者,煎湯調服。

導赤散:溺血成塊,竅滯不利,莖中急疼欲死,有熱尿澀。加牛膝、鬱金清之。

槐花散:便血熱傷陰絡。熱與風合,為腸風,下血多清。熱與濕合,為臟毒,下血多濁。腸風,加秦艽、防風。臟毒,加炒苦楝,炒蒼朮。方即炒槐花、炒側柏葉、醋炒枳殼、川黃連、炒荊芥穗、為末,烏梅湯調服。若大腫、大痛、大便不通,當以臟毒未潰之瘍治之,非臟毒下血之病也。

升陽去濕和血湯:便血日久,服涼藥不應。有熱,稍加吳茱萸、炒川連。虛者加人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