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類中風 傷風 痙病 破傷風 痺病 痿病 腳氣  
內傷  虛勞 勞瘵 自汗 失血 消渴 神病 癲癇 諸氣 
遺精 濁帶     痰飲 咳嗽 喘吼 腫脹 瘧疾 霍亂 
噎膈翻胃 嘔吐 泄瀉 痢疾 疸病 積聚 疝病 
頭痛眩暈 眼目 牙齒口舌 咽喉  肩背 心腹 
胸脅 腰痛 小便癃閉遺尿不禁 大便燥結

諸泄總括:

濕瀉:濕勝濡瀉即水瀉,多水腸鳴腹不疼。

洞瀉:寒濕直傾下瀉即寒瀉,大便鴨溏清徹,腹痛雷鳴。

飧瀉:完穀不化名飧瀉,土衰木盛,清氣在下不升。

脾瀉:脾虛腹滿,食後則瀉。

腎瀉:寒虛每至早晨,行瀉數次。

食瀉:傷食噫氣,腹痛,所瀉之物臭而黏,名曰食瀉,即胃瀉。

飲瀉:渴而飲,飲而瀉,瀉而復渴,渴而復飲,飲而復瀉,飲瀉也。

痰瀉:時或瀉,時或不瀉,屬痰瀉。

火瀉:瀉一陣、痛一陣,飲冷。

暑瀉:面垢汗出渴煩。

滑瀉:日久不能禁。

大瘕瀉:即今時之痢疾病。

泄瀉死證:

泄瀉形衰脈實大,五虛脈細、皮寒、氣少、水漿不入,大便不禁。噦逆手足寒,肛門大孔不禁,下瀉上嗽命多難回。

泄瀉治方:

胃苓湯:濕瀉。

理中附子湯:寒瀉。

升陽益胃湯:治飧瀉。倍加芍藥,減黃連。

參苓白朮散:脾瀉。

二神丸:腎瀉。即補骨脂、肉豆寇。

四神丸:腎瀉。

大承氣湯:食瀉形氣實者。

化滯丸:食瀉形氣實者。

枳朮丸:食瀉形氣虛者。

平胃散:食瀉形氣虛者。

神祐丸:飲瀉。逐飲,然亦斟酌不可過也。

春澤湯:飲瀉虛者。

五苓甘露飲:飲瀉虛者。

六君子湯:痰瀉虛者。

芍藥芩連葛根湯:火瀉。

青六散:暑瀉。即六一散加紅麴。

八柱散:滑瀉。

口糜泄瀉:

口瘡糜爛泄瀉一證,古經未載,以理推之,雖云屬熱,然其上發口糜,下瀉即止,泄瀉方止,口糜即生。觀其上、下相移之情狀,亦必純實熱之所為也。心之竅開於舌,脾之竅開於口,心脾之熱,故上發口舌瘡赤糜爛。胃主消化水穀,小腸主盛受消化,心脾之熱下移小腸胃府,則運化之職失矣,故下注泄瀉也。

瀉心導赤散:口糜發時,晚用滾湯淬服之。

參苓白朮散:下泄瀉時,蚤晚用糯米湯服之。

茯苓車前飲:若小便甚少,下利不止,則為水走大腸,宜用茯苓、車前子二味各等分,煎湯時時代飲,利水導熱。

理中湯:若服寒涼藥口瘡不效,則為虛火上泛。加肉桂,大倍茯苓,降陽利水,降陽而口糜自消,水利泄瀉自止,可並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