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註

 
 
 
 
 

 

 

 

 

 

 

 

 

 

 

 

 

 

 

 

   

傷寒論註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篇目錄一

070.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篇
071.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072.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073. 麻黃湯方。
074.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075.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076.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077.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078.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079.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080.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081.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082.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之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083. 發汗後,身疼痛,脈沈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084. 桂枝新加湯方。
085. 病發熱、頭痛,脈反沈,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溫其裏,宜四逆湯。
086. 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裏,表裏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入參湯主之。
087.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088.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089. 茯苓甘草湯方。
090.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裏虛,須表裏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091.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092. 小建中湯方。
093.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094. 炙甘草湯方。
095. 未持脈時,病人叉手自冒心,師因教試令欬而不欬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
 

 

   

 
 
 

中醫藥實務講堂
梁永達中醫師 校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