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註
傷寒論註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目錄
275.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
276.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277.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278.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讝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
279.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欬者,小柴胡湯主之。
280.
小柴胡湯方。
281.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282.
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
283.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284.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小胡柴湯。
285.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286.
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287.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而飲水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穀者噦。
288.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289.
柴胡桂枝湯方。
290.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
291.
柴胡桂枝乾薑湯方。
292.
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293.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小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裏也,脈沈亦在裏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裏,此為半在裏半在外也。脈雖沈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294.
傷寒陽脈濇,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295.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296.
黃連湯方。
297.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298.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299.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300.
大柴胡湯方。
301.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中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鬱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302.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303.
柴胡加芒硝湯方。
304.
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讝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305.
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
306.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307.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讝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308.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309.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讝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310.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摶,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一云藏府相連,其病必下,脅膈中痛)小柴胡湯主之。
311.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衍文,已見太陽中篇,半夏瀉心湯條上。)
312.
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中醫藥實務講堂
梁永達中醫師 校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