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註
傷寒論註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目錄二
201.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202.
調胃承氣湯方。
203.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204.
陽明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205.
大承氣湯方。
206.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惱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207.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燥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208.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裏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209.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
210.
陽明病,讝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失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失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濇者,裏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211.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濇者死。微者,但發熱讝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212.
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差,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令大便硬,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213.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214.
蜜煎導方。
215.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裏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216.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217.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218.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219.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惱,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220.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221.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222.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語;若加溫鍼,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惱,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
223.
豬苓湯方。
224.
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藏者,攻之,不令發汗;屬府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硬,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脈遲尚未可攻。
225.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穀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中醫藥實務講堂
梁永達中醫師 校刊